close

有認真看完前面兩篇【DINOBLOCK】恐龍介紹的大小朋友,一半的題目一定可以輕鬆答出。

還沒看完上篇的傳送門 → 【DINOBLOCK】小恐龍迷入門 恐龍介紹整理(上)

還沒看完下篇的傳送門 → 【DINOBLOCK】小恐龍迷入門 恐龍介紹整理(下)

準備好了就來試試看吧!

P.S. 以下資料文字來源多來自新聞、維基百科或是自己編寫而成,圖片若無超連結則取自維基百科。

==========

題目索引

1. 最聰明的恐龍是?
2. 最笨的恐龍是?
3. 最兇猛的恐龍是?
4. 最高的恐龍是?
5. 最大的恐龍是?
6. 名字最長的恐龍是?
7. 第一個發現會挖洞的恐龍是?
8. 第一個發現有毒牙的恐龍是?
9. 會照顧寶寶的恐龍是?
10. 第一個在南極洲發現的恐龍是?
11. 會飛的恐龍是翼龍嗎?
12. 會游泳的恐龍是蛇頸龍嗎?
13. 恐龍為什麼都有長尾巴?
14. 恐龍都吃什麼呢?
15. 恐龍蛋是世界上最大的蛋嗎?
16. 第一個化石被發現的恐龍?
17. 化石是怎麼形成的?
18. 恐龍化石只有骨頭嗎?
19. 哪邊挖得到恐龍化石呢?台灣有恐龍化石嗎?
20. 現在還有活著的恐龍嗎?

==========

 

                READY?             GO!!!!                  

1. 最聰明的恐龍是?

《TROODON》  傷齒龍

在1982年,古生物學家戴爾·羅素,他同時也是渥太華加拿大國家博物館的脊椎動物化石管理者,推演出傷齒龍科恐龍如果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將會如何繼續演化。戴爾·羅素認為類似傷齒龍的物種將會演化得更聰明,而且將擁有類似人類的外表。

羅素發現在恐龍的演化過程中,腦容量持續地增加。雖然傷齒龍的智商遠低於現代人類(經計算後智商應該比現在的袋鼠還高喔),但已是其他恐龍的六倍。他認為若傷齒龍持續演化至今,腦容量將達到1100立方公分,接近於人類。傷齒龍的手部,已能做出某種程度的抓取動作。羅素認為若傷齒龍持續演化至今,將具有三根手指,第一指可以做出與其他指不同的動作。他與藝術家兼動物標本剝制師Ron Séquin,一同製作出先進的、有智能的未來傷齒龍模型,並將這個虛構的動物命名為類恐龍人(Dinosauroid)。

下圖左為位於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傷齒龍的重建模型,圖右為參考戴爾·羅素的想像,而製作的「類恐龍人」模型。

undefinedundefined

 

2. 最笨的恐龍是?

《STEGOSAURUS》  劍龍

劍龍的命名者奧斯尼爾·查爾斯·馬許,曾經在1880年代獲得一具保存完善的頭顱骨,顯示出劍龍的腦容量非常小,可能是所有恐龍中最小的一個。與整個身體相比之下,劍龍的頭部顯得相當地渺小;劍龍的體形相當於一頭非洲大象,但腦容量卻不到80公克(跟一顆核桃差不多),這小小的腦袋顯然是不夠用的,因此「最笨的恐龍」寶座牠可是坐到現在還沒被推翻呢。

下圖為來自恐龍實驗室的恐龍腦袋大小比較圖,若加上體重因素,劍龍的體重/腦容量比只有0.43,暴龍則有2.32,前面提到最聰明的傷齒龍高達7.07喔!

undefined

 

3. 最兇猛的恐龍是?

《TYRANNOSAURUS》  暴龍

暴龍的兇悍可以在各種書籍媒體、卡通動畫或是電影上看到,基本上小朋友最先認識的恐龍幾乎非牠莫屬了。有著強大的後肢及最恐怖的咬合力,至今仍無陸地生物可以贏過牠,雖然有配備好笑的小手手(前肢),但當牠站出來經典的大吼時,相信大家就只會顧著逃命了XDDD 對了,有人會問在侏儸紀公園3中,那隻打贏還咬死暴龍的棘龍(SPINOSAURUS)是天生神力嗎?當然不是,這也是當初侏3被噓慘的的原因之一,棘龍的牙齒被發現適合捕食的是魚類,更何況牠沒有暴龍那麼破壞性的咬合力,還有背上的長脊其實是致命傷,所以牠早該在暴龍第一次咬到牠後頸時就不死也重傷了,更不可能後面還把暴龍咬死。但若是比體形的話,棘龍的身材確實比暴龍還大喔,「最大型」的肉食恐龍位子的確可以讓給棘龍~

下圖,暴龍V.S.棘龍,現在你現在知道誰會贏了嗎?

undefined

下圖為侏儸紀迷們一定知道的暴龍經典畫面(Jurassic Park)

undefined

 

4. 最高的恐龍是?

《SAUROPOSEDON》  波塞東龍

波塞東龍的已發現的化石包含:四個天然狀態的頸椎(中間第五到第八個)、以及頸部肋骨。波塞東龍的脊椎骨非常地長,最大的一個脊椎骨長度約1.4公尺,是目前紀錄中最長的。對於這些骨頭的檢驗,顯示出牠們是由蜂窩狀骨細胞所構成,而且骨細胞非常細,類似雞或鴕鳥的骨細胞,使得波塞東龍的頸部較輕,且較容易舉起。波塞東龍可能可以將頭部高舉過地面達17公尺,大約是六層樓高。

波塞東龍的相關新聞在1999年傳出後,馬上引起大眾媒體的注意,並導致許多新聞不精確地將波塞東龍報導成「有史以來最大的恐龍」。然而事實上波塞東龍只可能是目前已知最高的恐龍,牠們並非最長的恐龍,也非最龐大的恐龍。

下圖為波塞東龍與人類的體型相比圖,每塊方格為1公尺。目前僅發現四節頸椎。

undefined

 

5. 最大的恐龍是?

《ARGENTINOSAURUS》  阿根廷龍

沒有太多阿根廷龍的化石被發現。包含:數個背椎、薦椎(都只有椎體的腹側)、破碎的背肋、一個右側薦肋、右脛骨。後來在2004年,佩爾·克里斯坦森等人的南美洲白堊紀恐龍研究裡,提出已發現標本裡的脛骨其實是個腓骨,並將新發現的股骨列入計算,參照其他13種蜥腳類恐龍的骨頭密度,計算出阿根廷龍的骨頭密度介於60到88公噸,最有可能是73公噸。

有可能比阿根廷龍更大的恐龍─易碎雙腔龍,在1870年代描述這種恐龍不久後,唯一的骨頭就遺失了,存有的證據就只有一些插圖及紀錄。所以最大恐龍的頭銜還是頒發給阿根廷龍吧~

下面的影片是寶寶巴士裡關於恐龍大小的兒歌,小芯芯就是這樣學會一些恐龍大小概念的~

 

6. 名字最長的恐龍是?

《MICROPACHYCEPHALOSAURUS》  微腫頭龍

其實這恐龍爭議也蠻多的,因為唯一發現也是最主要的頭骨化石不、見、啦!?又沒有其他相關的化石,所以在2004年~2011年間牠是自己獨立一個屬的。但是在2011年的一個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則提出微腫頭龍是角龍下目的原始物種。好吧,研究的事情還是繼續交給考古學家燒腦子,我們只要記得牠是目前英文名字最長的恐龍就好了~

 

7. 第一個發現會挖洞的恐龍是?

《ORYCTODROMEUS》  掘奔龍

如同其他稜齒龍類恐龍,掘奔龍是種小型、行動敏捷的草食性恐龍。研究人員根據其挖掘洞穴與善於奔跑的特性,將模式種命名為洞穴掘奔龍。由於同時發現成年與幼年的化石,科學家認為掘奔龍可能具有親代養育現象,或是成年掘奔龍會挖掘洞穴以養育幼年個體。掘奔龍是奔山龍與西風龍的近親,這三個屬都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蒙大拿州。奔山龍與西風龍也具有可能適合穴居生活的特徵,例如寬廣的口鼻部。此外,奔山龍的標本也發現於類似的地層狀態,顯示牠們也有可能是穴居動物。詳細介紹影片可參考【DINOBLOCK】小恐龍迷入門 恐龍介紹整理(下) 中的掘奔龍唷~

 

8. 第一個發現有毒牙的恐龍是?

《SINORNITHOSAURUS》  中國鳥龍

在2009年,一群美國與中國科學家檢驗一個千禧中國鳥龍的顱骨,發現牠們的牙齒能夠分泌毒液,是第一個被確認的能夠分泌毒液的恐龍。研究人員推論,千禧中國鳥龍演化出有毒腺體與長牙,並以鳥類等小型動物為食,將毒液注入獵物的體內,類似現代的蛇。他們並推測,千禧中國鳥龍的嘴部前端有微向前傾、短而尖狀牙齒,是用來剝去鳥類的羽毛。

下圖黃色部分為毒液囊跟牙齒溝槽(Sinornithosaurus skull)。詳細模擬畫面可參考【DINOBLOCK】小恐龍迷入門 恐龍介紹整理(下) 中的中國鳥龍介紹影片唷~

undefined

 

9. 會照顧寶寶的恐龍是?

《MAIASAURA》  慈母龍

美國的蒙大拿州是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產地,這裡成為古生物學家的天堂。在1979年,古生物學家傑克·霍納(Jack Horner),以及羅伯特·馬凱拉(Robert Makela),來到蒙大拿州西部的落磯山山脈一家化石小店。當時剛好下起大雨,於是小店主人留下他們聊天,並把最近採集到的化石給他們辨認,霍納和馬凱拉馬上就辨認出了這是恐龍的胚胎化石。此後的10年裡,霍納與馬凱拉在蛋山進行了艱苦的發掘和研究工作,發現了數種恐龍的巢穴、恐龍蛋和待哺育的幼龍化石,完成了恐龍築巢以及親子行為的研究,成果震驚全球,霍納將這些數量最多的化石命名為慈母龍。

這是巨型恐龍孵育牠們的幼年體的第一個證據,目前已發現超過200個各種年齡的慈母龍標本,同時發現的慈母龍幼龍骨骼,反芻的食物,巢穴旁的足跡等證據,這表明慈母龍要細心照顧幼龍很長一段時間。這些幼龍的骨骼關節處於半發育狀態,所以幼龍不能獨立行動,只能依賴爸爸媽媽的養育。目前已經發現了300多具慈母龍骨骼,覆蓋了各個年齡段,對研究恐龍的生長過程有很大的意義。除了慈母龍,棱齒龍類的奔山龍與傷齒龍也在這邊被發現。

下圖為重建的慈母龍和剛孵出的寶寶( 懷俄明恐龍中心 )

undefined

慈母龍被描述為好媽媽恐龍,溫和慈祥的形象常常被當作兒童節目的題材~

 

10. 第一個在南極洲發現的恐龍是?

《CRYOLOPHOSAURUS》  冰冠龍

在1990年到1991年的南半球夏天,William Hammer博士在南極洲鄰近羅斯冰架的柯克派屈克山發現冰冠龍的化石,年代估計為早侏儸紀。1994年,Hammer與William J. Hickerson正式將這些化石描述、命名為冰冠龍,並發表在《科學》期刊上。冰冠龍的學名是從古希臘文的「κρυος」(意即「冰」或「凍」)及「σαυρος」(意即「蜥蜴」)而來。這個名字並非指發掘隊伍所面對的嚴峻環境,而是這頭恐龍所生活的較涼氣候。

除了發現冰冠龍以外,該地還有大型原蜥腳類的冰河龍(類似板龍科的板龍及祿豐龍)、小型的翼龍目、似哺乳爬行動物的三瘤齒獸(是合弓類的一種,約有老鼠的大小)及另一頭不明的獸腳亞目;在兩米以外的範圍亦有矽化木(樹木化石)。這些發現支持了一個理論:早侏羅紀的南極洲縱然在緯度較高的地方,至少沿岸地區仍有著森林,生存著多樣性的物種。雖然當時的世界較現在為暖和,而南極洲當時是較接近赤道,南極洲的氣候仍然是屬於溫帶氣候。

下面是冰冠龍的重建模形及簡單卡通介紹。

undefined

 

11. 會飛的恐龍是翼龍嗎?

《NO》  「翼龍」不是恐龍!

始祖鳥科的始祖鳥(Archaeopteryx)(詳情請見【DINOBLOCK】小恐龍迷入門 恐龍介紹整理(上)),馳龍科的中國鳥龍(Sinornithosaurus)小盜龍(Microraptor)等(詳情請見【DINOBLOCK】小恐龍迷入門 恐龍介紹整理(下)),這些小型、有羽毛的恐龍才是會飛的恐龍。

翼龍目(Pterosauria),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蜥蜴」,是一個飛行爬行動物的演化支,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翼龍類是第一群能採主動飛行的脊椎動物,牠們的雙翼是由皮膚、肌肉、與其他軟組織構成的翼膜,翼膜從身體兩側延展到極長的第四手指上,大眾俗稱為翼手龍(Pterodactyls),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手指」。較早物種的頜部布滿長牙齒,具有長尾巴;較晚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某些晚期物種缺乏牙齒。白堊紀末期出現的最大會飛的爬行動物 - 風神翼龍(Quetzalcoatlus),是先進而缺乏牙齒的翼龍類,牠展翼後可超過10公尺長。

下面是風神翼龍的組合影片(所以中間有些動畫合成的外觀會不同唷)

 

12. 會游泳的恐龍是蛇頸龍嗎?

《NO》  「蛇頸龍」不是恐龍!「滄龍」也不是恐龍!「魚龍」更不是恐龍!

會游泳的恐龍目前研究應該只有棘龍(Spinosaurus)重爪龍(Baryonyx)(這兩種恐龍也以魚類為食物)。

蛇頸龍目(Plesiosauria),希臘文意思是「接近蜥蜴」,是中生代爬行動物的一目。牠們首次出現在三疊紀中期,在侏儸紀特別繁盛,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典型的蛇頸龍類有寬廣的身體與短尾巴,牠們祖先的四肢,演化成牠們的兩對大型鰭狀肢。尾巴上沒有鰭,尾巴可能是用來協助控制方向,最小的物種也有2公尺長,最大的蛇頸龍則比後繼的滄龍類大。蛇頸龍類的地理分布是世界性的,在歐洲、北美、南美、大洋洲和亞洲都有記錄。

滄龍屬(Mosasaurus)是滄龍科(為有鱗目 Squamata)的一個屬。牠們是群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這代表滄龍是可以上岸的,但速度應該和海豹沒兩樣。滄龍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頜部與尖銳的牙齒,外形類似具有鰭狀肢的鱷魚,身長可以達到17公尺,生活於白堊紀晚期的西歐海域。滄龍是滄龍科中第1個被命名的屬,第一具可歸類於滄龍的化石是1766年在荷蘭南端馬斯垂克的一個石灰岩礦坑中發現的一個破碎的頭骨。注意,在侏儸紀世界1.2中的滄龍外型跟大小跟考古結果有很大的出入喔。

魚龍目(學名Ichthyosauria,來自希臘語ιχθυς「魚」和σαυρος「蜥蜴」)是一種外形類似魚類和海豚的大型海生爬行動物。牠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比恐龍稍微早一點出現,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三疊紀中期,一群陸棲爬行動物逐漸回到海洋生活,演化為魚龍類,這個過程類似今天海豚和鯨魚的演化過程,但魚龍類的直系祖先至今沒確定。在侏羅紀,牠們分布尤其廣泛、繁盛;在白堊紀,牠們被蛇頸龍類取代,蛇頸龍目是白堊紀時期的海生頂級掠食動物。最大的魚龍類化石長達23公尺,魚龍目跟上龍目滅絕於白堊紀的森諾曼期-土侖期滅絕事件(海洋含氧量降低造成的物種滅絕),蛇頸龍目及滄龍科則繼續存活。

由於網路上找到的影片都太血腥了,這三類常常在海中你咬我我追你,你啃我我吃你的,實在比前面的更不適合寶寶看,我們就來唱唱歌認識這些不是恐龍的爬行動物吧!

 

13. 恐龍為什麼都有長尾巴?

用來平衡、防禦

※平衡

二足大型食肉恐龍利用牠們粗壯的尾巴來保持身體的平衡、例如暴龍。小型的二足食肉恐龍則靠細長的尾巴來保持在跳躍、奔跑時的平衡,有時也拿來作急轉彎用,例如嗜鳥龍、美頷龍。

※防禦(攻擊)

四足的蜥腳類恐龍都配有超長的尾巴,例如梁龍,可像鞭子一樣揮甩尾巴攻擊敵人。有些恐龍的尾巴演化成帶有尖刺或特化成巨錘來保護自己,例如甲龍、劍龍。

 

14. 恐龍都吃什麼呢?

依照恐龍的牙齒來分類,可以粗略分為以下幾種

※植食性恐龍

其實前面兩篇的草食恐龍都要都要更正為植食恐龍,為什麼不說草食呢?因為草類(禾本科,被子植物)在白堊紀才出現,在白堊紀前出現的恐龍終其一生,都是只吃裸子植物(松、杉)、蕨類或苔蘚而已。但是大家草食性說法已經很久啦,要記得大概只有白堊紀的恐龍才有機會吃到草唷!

蜥腳形亞目(Sauropodomorpha)分為早期的原蜥腳下目(Prosauropoda)或稱原蜥腳類,是群早期草食性恐龍,牙齒小而呈匙形、邊緣呈粗鋸齒狀,大部分原蜥腳類恐龍是半二足動物;到了侏羅紀被蜥腳下目所完全取代。蜥腳下目(Sauropoda)是一群長頸部、長尾巴、大體型的植食性恐龍,最後演化成完全四足行走,並且為出現過的最大陸地動物。嘴巴上部前端往下彎曲,形成喙狀,牙齒虛弱,形狀類似樹葉或湯匙,牠們吞食胃石來協助磨碎堅硬的植物纖維。這類恐龍有板龍、梁龍、腕龍、阿根廷龍等。

鳥臀目(目名Ornithischia或Predentata)也稱為鳥盤目,是一類有喙(外觀類似鳥喙)的植食性恐龍,如鴨嘴龍、甲龍、劍龍、腫頭龍、三角龍等。

※肉食性恐龍

很多恐龍靠著獵食其他恐龍或動物維生。有些是專吃昆蟲的小型恐龍,有些則是可怕的獵食者。肉食性恐龍從最小型的到最大型的,體型的差距非常大。所有的肉食性恐龍都具有前端彎曲的爪子,用以抓住獵物。牠們的下顎非常有力,咬勁深強,足以撕裂獵物。牠們的牙齒非常尖銳,通常扁平得像刀鋒一樣銳利,而且牙齒的邊緣還布滿細小的尖刺,有如銳利的鋸子一般。肉食恐龍的代表是暴龍、迅猛龍、角鼻龍、異特龍等等。

獸腳亞目(Theropoda)是恐龍總目中唯一的肉食族群,但也不是全部都吃肉,例如似鴕龍(Struthiomimus)或傷齒龍(Troodon)為雜食性恐龍、棘龍(Spinosaurus)為魚食性恐龍

推薦恐龍食譜繪本 → 那時候恐龍吃什麼? 裡面有詳細的、經過考究的恐龍食性介紹,內頁之一如下圖

undefined

 

在離開這題之前,先來首歌吧!

 

15. 恐龍蛋是世界上最大的蛋嗎?

《NO》  「象鳥蛋」才是目前發現最大的蛋

象鳥是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內一種巨型、不會飛的科,其下有「隆鳥屬」和「Mullerornis」兩屬,至少在16世紀以前便已滅絕。象鳥曾被認為是世界所存在過最大的鳥類,身高可超過三公尺、體重達半公噸。牠的蛋是目前發現最大的蛋,大概有100枚雞蛋那麼大(也等同7顆鴕鳥蛋),比已經發現的恐龍蛋都要大!

回到恐龍蛋的部份,恐龍的體型差距甚大,蛋的大小當然也很極端,但的形狀通常為卵圓形,少數為長卵形或橢圓形,也可以整窩保存。恐龍蛋化石最早是在法國南部的Provence發現的。1869年Matheron第一次描述了在Rognac的Trummern層中找到的兩塊碎蛋片,1877年Gervais對此進一步地研究,發現它們的結構和龜鱉類的卵最為接近,因而認為是屬於一個末知種屬的爬行動物的蛋。中生代恐龍蛋化石是一類很稀有而又很特殊的化石,恐龍蛋化石在亞洲、非洲、歐洲和北美等地都有發現,而以中國發現的最為豐富。中國是產恐龍蛋的大國,無論在蛋的品種上,還是在數量上都是令世人刮目相看的。

下圖為英國的Christie's拍賣所所拍賣的象鳥蛋化石。

undefined

中國最著名且為已知最大的恐龍蛋化石(胚胎)--中華貝貝龍(Beibeilong sinensis)

undefined

 

16. 第一個化石被發現的恐龍是?

《MEGALOSAURUS》  斑龍

1676年,英國牛津市附近的Cornwell一處石灰岩採石場出土了一個骨頭化石。牛津大學的教授羅伯特‧普勞特研究後,他正確地將這些骨頭描述為一隻大型動物的股骨最下端。波爾蒂認為這些骨頭過大,所以並不屬於當時任何已知物種,而是來自於某種巨大動物的大腿。這些骨頭之後就遺失了,但已留下詳細的敘述,得以確認牠們屬於斑龍的股骨 1815年,牛津大學的地質學家威廉·布克蘭取得了在Stonesfield的採石場發現的許多化石;1824年,他認為這些骨頭屬於一隻與蜥類(Sauia)有關的巨大動物,他建立一個新屬斑龍屬(Megalosaurus)

1699年,Edward Lhuyd在牛津市近郊發現一顆牙齒化石,命名為Rutellum implicatum。在2002年,科學家發現這顆牙齒屬於蜥腳下目恐龍(具有小型頭部、長頸部、長尾巴、以及粗壯的四肢,如同迷惑龍、腕龍、梁龍等)。

1822年,英國動物學家吉迪恩·曼特爾在薩塞克斯郡採石場找到了幾顆巨大的牙齒,並認為這些化石與鬣蜥有類似處。此後他又先後發現了31具帶著牙齒的骨骼化石,經過拼湊進行了復原,並在1825年建立了禽龍屬(Iguanodon)。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認為斑龍、禽龍、林龍等物種具有許多明顯共同特徵,因此建立恐龍總目(Dinosauria)一詞,以包含這三個屬。

1858年,北美洲正式發現第一個恐龍化石。早在1838年,紐澤西州哈登菲爾德鎮的一個泥灰坑挖出大型的骨頭,直到20年後,化石收藏家威廉·帕克·佛克(William Parker Foulke)在當地挖出更多的化石,並由古生物學家約瑟夫·萊迪命名為鴨嘴龍(Hadrosaurus);這副鴨嘴龍標本是首次發現的接近完整恐龍化石(雖然還是只有少少的35塊辨認出來)。

下圖為第一個被描述及命名的恐龍化石(斑龍)。

undefined

               衍伸題                 

Q1、恐龍一詞是源自什麼化石呢?

《Iguanodon》禽龍

Q2、第一個發現比較完整的化石是什麼恐龍?

《Hadrosaurus》鴨嘴龍

下圖是於費城自然科學院展示的已知35個骨骼的鴨嘴龍塑像。

undefined

 

17. 化石是怎麼形成的?

死掉的生物或生活的痕跡被泥沙迅速掩埋,經《FOSSILIZED》化石化作用而成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化石化作用(fossilized)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跡就稱為化石。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以及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等等。

化石化作用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過程,是生物、物理、化學三種現象的結合。而化石的形成,需要一些特殊條件:第一,死去的有機體被迅速埋在沙土、淤泥或河泥中而沒有分解。海底和湖底是非常有利的環境,草原和沙漠也不錯。其次,此生物不曾腐壞(所以前面的快速掩埋為要件),而由礦物逐漸取代該生物體的有機物質。

下圖為化石的形成過程

undefined

 

下面的影片是化石的分類的形成過程。

 

18. 恐龍化石只有骨頭嗎?

《NO》  還有部分的木乃伊、足跡、蛋、糞便、甚至是嘔吐物

地層中的化石按其保存特點可分為實體化石、模鑄化石、遺跡化石和化學化石4大類,跟恐龍較相關的是實體化石跟遺跡化石。

※實體化石

實體化石是由古生物遺體本身的全部或部分(特別是硬體部分)保存下來而形成的化石。在能夠避開空氣氧化作用和細菌腐蝕作用的特別適宜的情況下,有些生物的遺體能夠比較完好地保存而沒有顯著的變化。如西伯利亞凍土中發現的第四紀猛獁象、波蘭發現的迄今所知的最完整的脊椎動物化石——1萬年前落入瀝青湖的披毛犀、以及樹脂化石(琥珀)。不過,這種沒有經過顯著化石化作用或只是有一些輕微變化的生物遺體是很少被發現的。絕大多數的生物化石僅僅保留的是其硬體部分(即常見的骨頭),而且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化石化作用。

所以,恐龍的實體化石以骨骼為大宗,剩下少部分且不完整的恐龍木乃伊(dinosaurs mummy)保存部分的皮膚及器官,例如【DINOBLOCK】小恐龍迷入門 恐龍介紹整理(上) 提到的愛德蒙頓龍的木乃伊化石。

※模鑄化石

模鑄化石是古生物遺體留在岩層或圍岩中的印痕和復鑄物。根據與圍岩的關係被分為5種類型: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鑄型化石和複合模化石。只要記得這些化石基本上都被礦物質取代而不是原本的遺體。最常見的如腔腸動物的水母印痕、植物葉子印痕、貝殼類的印模化石等。

※遺跡化石
遺跡化石是指保留在岩層中的古生物生活時的活動痕跡及其遺物。

常見的遺跡化石有以下幾種:

脊椎動物的足跡(腳印化石)
蠕形動物的爬跡
節肢動物的爬痕
舌形貝和蠕蟲在海底鑽洞留下的潛穴
某些動物的覓食痕跡
遺物化石主要有動物的排泄物(糞化石)卵(蛋化石)
嘔吐物 (與糞化石接近)。(點擊可以看到更多的遺物化石)

※化學化石
化學化石是指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古生物遺體沒有保存下來,但組成生物的有機成分分解後形成的胺基酸、脂肪酸等有機物卻仍然保留在岩層裡。

 

19. 哪邊挖得到恐龍化石呢?(內含旅遊資訊台灣有恐龍化石嗎?

南美洲

著名恐龍:南十字龍(三疊紀,巴西)、阿根廷龍(白堊紀,阿根廷)

相關報導:《最多的恐龍足跡化石》  南美洲 - 玻利維亞 (Parque Cretacico)

《歐洲》

著名恐龍:板龍(三疊紀)、槽齒龍(三疊紀)、斑龍(侏儸紀)、重爪龍(白堊紀)、禽龍(白堊紀)

《中國四川省》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自貢恐龍博物館)

《中國雲南》祿豐組侏儸紀地層

著名恐龍:祿豐龍(侏儸紀)

相關報導:等你兩億年——破解雲南祿豐世界恐龍谷四大謎團

《恐龍蛋化石》  中國廣東省河源市(金氏世界紀錄)

《美國的猶他州和科羅拉多州一帶》美國猶他州國立恐龍公園

著名恐龍:侏儸紀晚期的恐龍 -- 劍龍、迷惑龍(雷龍)、梁龍、異特龍(體型比暴龍小的侏儸紀掠食恐龍)

相關報導:猶他州,恐龍狂熱

《加拿大阿爾伯達省》皇家泰利爾博物館為世界最大恐龍博物館,還有最大的恐龍公園

著名恐龍:白堊紀晚期的恐龍 -- 暴龍(有接近完整的暴龍化石)、鴨嘴龍、三角龍、甲龍、艾伯塔龍(體型比暴龍小的白堊紀掠食恐龍)

相關報導:酷! 親手挖掘恐龍化石------加拿大亞伯達省   (但千萬不要帶走任何一顆石頭阿!)

 

由於美國、加拿大的考古工作領先了快半個世紀,所以在數量及種類上遙遙領先,而我們所耳熟能詳的恐龍也多半由這些地方出土,其實像北非(腕龍)、南極洲(冰冠龍)、日本(福井龍,這裡有三大恐龍博物館之一 - 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也都有恐龍化石。而近年來中國方面開始挖掘、廣設博物館,發現的恐龍種類及數量正在急劇上升中,尤其像中國東北可是有羽毛恐龍的大宗產地,而中國內蒙可能是白堊紀時期的恐龍樂園(迅猛龍<伶盜龍>、圓角龍、甲龍)。但是中國官方媒體慣有的渲染常方式會造成數據失真,所以姬麻在整理時一個頭兩個大,不知道到底要不要採信,所以只好把著名的產地跟主要時期對照列出來,剩下的就等以後"日久見龍多"啦。

至於小朋友最關心的,台灣有沒有恐龍化石?答案是,沒有!恐龍在6500萬年前就滅絕了(中生代),而台灣的地質年齡(新生代)都很年輕,600萬年前才因擠壓而出現,所以理論上台灣是找不到恐龍化石的。而台灣嘉義縣阿里山鄉豐山風景區多巨石,許多石頭上布滿密密麻麻的貝殼化石,其中以扇貝化石最多,據此推斷豐山以前在海底,也見證台灣造山運動。除了貝殼,還有很多新生代的哺乳動物化石、海膽化石(看起來跟小花一樣)等等(相關報導:沒恐龍有海膽 來去挖化石)。另外,喜歡恐龍的小朋友可以往台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 - 土銀展示館或是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尋找恐龍!

 

20. 現在還看得到恐龍嗎?

《看不到》  恐龍全部滅絕於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簡稱K-T事件、K-T滅絕),又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簡稱K-Pg事件、K-Pg滅絕),導致當時地球上的大部分動物與植物消失,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這個事件因為造成大部份恐龍滅亡與哺乳動物的興起而聞名。大部分的科學家推測,這次滅絕事件是由一個或多個原因所造成,例如:小行星或彗星引起的撞擊事件、或是長時間的火山爆發。撞擊事件或火山爆發將大量灰塵進入大氣層中,遮闢了陽光,降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而對全球各地的生態系造成影響。但也有少數科學家認為,這次滅絕事件是緩慢發生的,而滅絕的原因是逐漸改變的海平面與氣候。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地球物理學者 Joanna Morgan 最新研究(2017)提出證據,研究團隊探索位於墨西哥灣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下殘留的物質,科學家認為撞擊位置的幾十億噸岩石及物質隨即被撞擊甩入或因高熱蒸發至大氣層,其中包含大量石膏、硬石膏等含硫礦物。充滿硫化物的大氣層讓氣溫下降造成全球性寒冬,導致大多數動、植物死亡滅絕。

下面是兒童版的關於恐龍滅絕兒歌~

             THE  END  &  THANK YOU              

 

   後記:  

恐龍考古工作每天都有更新,很多我們小時候的知識已經不適合給孩子們看了,在統整的時候也可以順便UPDATE一下自己的知識。

其中最經典的就是,偷蛋龍其實不是在偷蛋,那是牠自己的寶寶阿阿阿阿阿~~~~這個名字真是委屈你了Orz

還有以下侏儸紀公園古生物顧問傑克‧霍納的一篇演說,也許恐龍沒這麼多種?   

 
arrow
arrow

    ling07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