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一篇的傳送門  → 【DINOBLOCK】小恐龍迷入門 恐龍介紹整理(上)

都看完的可以來這邊增加更多的知識 →  【知識補給】恐龍20大哉問

 ====================================

下載→   自製不負責任注音翻譯小紙條

下載2→   小字版(6*0.6mm)下載點(裡面寫6*0.8mm是錯誤的喔)

使用方法:(很多是廢話XD)

1. 印出後沿淺色線裁切

2. 找出3/4"透明膠帶(18mm)   小字版可以用最小的透明膠帶(12mm)

很重要,因為姬麻設計的紙條高度為12mm,用這尺寸的膠帶可以完整覆蓋住,不怕小寶寶亂摳。

3. 跟寶寶玩一下配對找找看遊戲,翻到對應的內頁

4. 小心仔細的貼上去

====================================

在開始之前,這邊要說明一下,『恐龍』是什麼呢?

還有,『翼龍』、『蛇頸龍』、『魚龍』、『滄龍』都不是恐龍你知道嗎?

【科普】  恐龍(DINOSAURS)一詞的由來及演變

1822年,英國的一個醫師(Gideon Mantell)發現一種類似鬣蜥的牙齒化石,但卻又比現今的鬣蜥牙齒巨大,他將這古時代的生物取名為「IGUANODON」,意思為「長著鬣蜥牙齒的動物」,這名字後來翻譯為「禽龍」。

後來,隨著更多這類的化石被發現,引起了當時英國古生物學家(Richard Owen)的關注。他發現牠們有共同的特徵,且和現代的蜥蜴長得有點像,明顯是爬行生物,但體型又大得多。於是在1842年,他把希臘文「deinos」(恐怖的)和「sauros」(蜥蜴)結合起來變成了「DINOSAURS」(恐怖的蜥蜴)。

然後,日本明治維新引進西方科學的時候,日本學者認為翻譯成「恐怖的蜥蜴」不好聽,於是把蜥蜴替換成東方巨大的神獸「龍」,變成了「恐竜」。

之後,在中國也開始引進西方科學的時候,就直接沿用了日本學者的翻譯,把「竜」換成中國更慣用的「龍」,最終中文就定為「恐龍」。

好了,前面落落常講了一串,就是要說「恐龍」其實只是表示了恐龍和蜥蜴的關係,它其實指的是一類遠古爬行動物。正因為翻譯的緣故,許多其他遠古爬行動物的學名也有「XXXXXXXSAURS」,因此也被翻譯成「XX龍」。所以翼龍「PTEROSAURS」(手上長翅膀的蜥蜴)、魚龍「ICHTHYOSAURS」(像魚一樣的蜥蜴)、蛇頸龍「PLESIOSAURS」(接近蜥蜴)、滄龍「MOSASAURS」(莫茲河的蜥蜴)其實和恐龍沒什麼關係,只是名字有個「龍」,大家都以為牠們也是恐龍的一種。其實以上這些不是恐龍的龍,在分類上跟恐龍是並行的關係,(好繞舌XD),唯一的聯繫是牠們都是蜥形綱的一份子(在"目"就分開了喔),是遠親。這邊要回到剛剛講的,Richard Owen把這些有共同特徵的遠古生物歸納成「DINOSAURS」(恐龍總目),以下就是那些"共同特徵":

1. 腿在身體正下方。 (很多爬行動物都在側邊,你看第一條蛇頸龍就掰了)

2. 臀窩朝向兩側,股骨的第四轉子往內側,兩者契合,股骨頭垂直股骨幹。(看不懂沒關係,知道恐龍的腿朝向身體下方就好。)

3. 頭骨上眼眶前方有框前孔。(恐龍用來減輕頭部重量,滄龍就沒有)

 

好了,先點到這邊就好,再寫下去就跟上課一樣啦XDDD  (以上資料整理自https://kknews.cc/zh-tw/science/npzoag3.html)

讓我們繼續關心DINOBLOCK的恐龍們~

【注意】影片的部分因為涉及弱肉強食的原始生態,有些可能會有撕咬、追逐、死亡等畫面,請注意孩子們的反應。

《MAIASAURA》- 慈母龍

年代:白堊紀晚期

體型:身長6~9公尺,身高2.5公尺,體重2公噸

描述:化石於北美蒙大拿州發現,學名意味「好媽媽蜥蜴」,牠的蛋巢是巨型恐龍孵育幼年體的第一個證據。慈母龍為草食性恐龍,有典型鴨嘴龍科的頭部,可以用二足或四足方是行走,是集體行動、集體孵化幼龍的恐龍。牠的巢穴如同現代海鳥緊密的排列,間隔7公尺,用土壤推成,一窩有30~40顆蛋(蛋跟鴕鳥蛋差不多大),孵化後的幼體會在巢中等父母攜帶食物回來食用。慈母龍的眼睛前方有小型、尖狀冠飾。頭冠可能用在求偶季節,作為物種內打鬥行為使用。

DINO說:I TEND MY YOUNG LIKE A DUCK...

翻譯:我跟鴨子一樣照顧寶寶。

相關影片:

 

《MICROPACHYCEPHALOSAURUS》- 微腫頭龍

別名:小腫頭龍

年代:白堊紀

體型:身長1公尺,身高1.8公尺,體重2~4.5公斤

描述:化石於中國山東發現,牠是學名最長的恐龍,但體型是最小的恐龍之一。牠是二足草食恐龍,標本不足(只有一個在不完整標本),而且與腫頭龍唯一相關的厚顱頂,在重新研究前遺失了!!!?因此資訊有限。(奇怪,DINOBLOCK怎麼收一些少見的恐龍呢?腫頭龍、雷龍、迅猛龍都沒有戲份哭哭)

DINO說:I AM SMALL LIKE A TURKEY, BUT WITH THE L-O-N-G-E-S-T NAME OF ALL...

翻譯:我跟火雞一樣小,但我有最-長-的名字。

相關影片:(沒有影片,只有一張圖呵呵)

undefined

 

《MICRORAPTOR》- 小盜龍

年代:白堊紀早期

體型:身長0.4~1.2公尺,翅膀展開寬1公尺,體重1公斤

描述:化石於中國遼寧發現,是最小的恐龍之一,為馳龍科恐龍(這類恐龍身上多有羽毛)。與始祖鳥相同,小盜龍聯繫恐龍跟鳥類之間的演化關係,跟始祖鳥不確定到底會不會飛不一樣(始祖鳥是滑翔還是飛行目前都還沒定論),小盜龍有兩對翼,後肢擁有真正的飛羽,理論上偶爾可以進行真正的主動飛行。牠的後肢長羽被認為妨礙地面活動,因此被認為是樹棲動物,食物是昆蟲及小生物。

DINO說:I AM SMALL LIKE A CHICKEN...

翻譯:我小的跟一隻雞一樣。

相關影片:(前面出現後肢有羽毛,會爬樹的才是小盜龍唷,後面出現可以用腿奔跑的是等一下介紹會出現的中國鳥龍)

 

《ORYCTODROMEUS》- 掘奔龍

年代:白堊紀晚期

體型:身高60公分,體重22~32公斤

描述:化石於蒙大拿州發現,學名意為「奔跑的挖掘者」,是小型敏捷的二足草食性恐龍,也是第一個發現有穴居生活證據的恐龍。與鼴鼠等善於挖掘的穴居動物相比,掘奔龍的前肢挖掘能力較差,但牠的四肢使牠還可以快速奔跑。由於同時發現成年與幼年的化石,科學家認為牠們有親代養育的現象。

DINO說:I BURROW LIKE A RABBIT...

翻譯:我像兔子一樣的挖洞。

相關影片:(影片大致說明掘奔龍的挖掘能力較近似現代的兔子或土狼)

 

《PARASAUROLOPHUS》- 副櫛龍

別名:副龍櫛龍

年代:白堊紀晚期

體型:身長10~11公尺,身高4.9公尺,體重2.7~3.6公噸

描述:化石於北美洲發現,學名意為「有冠飾的蜥蜴」,是鴨嘴龍科的一屬,為草食性恐龍,可以用二足或四足行走。副櫛龍以頭蓋骨上大型、修長的冠飾聞名,冠飾往後方彎曲。冠飾功能尚不能確定:溝通發聲、社交辨別、調節體溫等都有人提出假說,而當潛水呼吸器的假說已被否決。「小恐龍繪本」系列,副龍櫛龍被描述為愛唱歌的恐龍。

DINO說:I TRUMPET LIKE A ELEPHANT...

翻譯:我像大象一樣的疾呼。

相關影片:

 

《SAUROPOSEIDON》- 波塞東龍

別名:蜥海神龍(poseidon為希臘神話的海神)

年代:白堊紀早期

體型:身長30~34公尺,身高17公尺,體重50~60公噸

描述:化石於北美洲發現,波塞東龍的種名proteles在希臘文意為「結束前最完美的」,意指波塞東龍的狀態是北美洲發現的大型蜥腳下目恐龍中,最晚出現也是最特化的一種。牠可能是目前已知最高的恐龍,但非最龐大的恐龍(雙腔龍、阿根廷龍才是)。草食性。

DINO說:I AM TALL LIKE A SIX-STORY BUILDING...

翻譯:我跟六層樓的房子一樣高。

相關影片:(模型可以對比一下究竟是多高XD)

 

《SINORNITHOSAURUS》- 中國鳥龍

年代:白堊紀

體型:身長0.9~1.2公尺,體重3公斤

描述:化石於中國東北發現,意為「中國的鳥蜥蜴」,是體型最小的馳龍科之一,第五個被發現有羽毛的恐龍,也是第一個被確認牙齒可以分泌毒液的恐龍。有鐮刀狀的第二趾爪(像恐爪龍),是種行動敏捷的肉食性恐龍。中國鳥龍的發現支持了鳥類飛型的「從地面起飛」理論,跟四翼小盜龍「從樹上滑翔」比較,顯示不同的近鳥類恐龍同時發展不同的演化模式。

DINO說:I AM FANGED LIKE A RATTLESNAKE...

翻譯:我跟響尾蛇一樣有毒牙。

相關影片:(影片顯示最新研究-中國鳥龍在夜間狩獵且牙齒中具有毒液)

 

《SPINOSAURUS》- 棘龍

別名:棘背龍、脊背龍

年代:白堊紀早期

體型:身長13~18公尺,身高2.1~4.8公尺,體重4~18公噸

描述:化石於非洲北部發現,意為「有脊的蜥蜴」,大型肉食恐龍(最新研究牠比暴龍大喔)。棘龍的背部有明顯的長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經棘延長而成,長度可達2.2公尺,形成一個巨大的帆狀物。對於這帆狀物的功能,目前已有數種看法,包括調節體溫、視覺展示物。傳統棘龍被敘述為二足動物,後來被認為可以用四足方式蹲伏(獸腳亞目無法將手掌朝向地面)。棘龍是半水生的恐龍,偏好補食魚類。侏儸紀公園三中,出現暴龍對決棘龍的場景;而在現實中,這兩種恐龍存在不同的大陸,時間也差了數百萬年喔。

DINO說:I FLOAT LIKE A CROCODILE...

翻譯:我像鱷魚一樣的漂浮。

相關影片:

 

《STEGOSAURUS》- 劍龍

年代:侏儸紀晚期

體型:身長9公尺,身高4公尺,體重4公噸

描述:化石於科羅拉多州發現,意為「有屋頂的蜥蜴」,草食性四足恐龍。劍龍是最知名的恐龍之一,因其特殊的骨板與尾刺聞名,體型比起其他同時期的四足草食恐龍相對「小」很多了。關於劍龍身上的尖刺與板狀物的用途,有許多不同的推論。尖刺很可能是用來防禦,而板狀物除了防禦之外,或許還能用來視覺展示與調節體溫。劍龍最著名的還有牠超小的腦容量(80公克,比現代的狗狗還小),被形容為最笨的恐龍。

DINO說:I HAVE A BACK LIKE TENTS ON A HILL...

翻譯:我的背像有許多帳篷的山丘。

相關影片:

 

《TRICERATOPS》- 三角龍

別名:三觭(音同機)龍

年代:白堊紀晚期

體型:身長7~10公尺,身高3公尺,體重6~12公噸

描述:化石發現於北美洲,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三角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四足草食恐龍,牠們有非常大的頭盾,以及三根角狀物,令人聯想到現代的犀牛。關於牠們三根角以及頭盾的功能仍處於爭論中:抵抗掠食動物的武器或是求偶用途(如同現代馴鹿的角狀物)。三角龍就像暴龍、劍龍以及迷惑龍(雷龍)一樣,經常出現在書籍、漫畫或是電視、電影當中。姬麻小時候最愛的動畫電影《歷險小恐龍》(The Land Before Time)與其續集也是由牠們當主角喔!(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有看過的,這也是大導史蒂芬史匹柏的作品耶)

DINO說:I AM HORNED LIKE A BULL...

翻譯:我有跟公牛一樣的角。

相關影片:

更多的三角龍合成動畫~

 

《TROODON》- 傷齒龍

別名:鋸齒龍

年代:白堊紀

體型:身長2.4公尺,身高90公分,體重50公斤

描述:化石於北美洲發現,是最早發現的恐龍化石之一(1955年)。傷齒龍是種體型相當小、類似鳥類的恐龍,其牙齒邊緣的鋸齒非常尖;從牙齒非常類似草食性爬行動物顯示,牠可能是雜食性恐龍。傷齒龍擁有長手臂,可以像鳥類一樣往後折起,而手部擁有可作出相對動作的拇指。牠們的第二腳趾上擁有大型、可縮回的鐮刀狀趾爪,這些趾爪在奔跑時可能會抬起。傷齒龍的眼睛比其他大部分恐龍還要朝向前方,顯示傷齒龍有比其他恐龍更好的深度知覺。與身體相比,傷齒龍的腦袋是恐龍中最大的之一,因此傷齒龍被認為是最有智能的恐龍之一。

DINO說:I SEE IN THE NIGHT LIKE A OWL...

翻譯:我像貓頭鷹一樣晚上看得見。

相關影片:(這裡有部分化石挖掘過程)

 

《TYRANNOSAURUS》- 暴龍

別名:霸王龍、雷克斯暴龍(T-REX)

年代:白堊紀晚期

體型:身長13公尺,身高4公尺,體重6.8公噸,咬合力6公噸(相當於一隻大象重量)

描述:化石於北美洲發現,巨型的二足肉食性恐龍,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暴龍擁有大型頭顱骨,並藉由長而重的尾巴來保持平衡。相對於牠們大而強壯的後肢和巨大的身體,暴龍的前肢非常小,但有研究發現卻十分強壯,是最著名的陸地掠食動物之一,擁有肉食恐龍中最大的咬合力,但目前也有一說是積極的食腐動物,目前兩派仍在努力發掘證據中;其他還有到底暴龍幼年時有沒有羽毛、是不是恆溫動物等議題,這邊就不贅述了(詳情請上維基)。在1905年被命名後,暴龍已經成為最廣為人知的恐龍之一。暴龍也是少數經常以完整學名「Tyrannosaurus rex」稱呼的恐龍之一,而學名的縮寫「T. rex」也經常被使用。牠頻繁地出現在電影與動畫電影中,代表作是《金剛》、《侏儸紀公園》系列電影。(喂)

DINO說:I AM FEROCIOUS LIKE A BEAR...

翻譯:我跟熊一樣的兇猛。

相關影片:

這裡有剛剛提過一些還是迷的論點以及侏儸紀公園暴龍的帥氣身影~

 

噹噹噹噹~,姬麻的整理告一段落,可以下課了。

以上的資料基本上都來自維基百科跟網路資料重新編寫而成,希望你們會喜歡 : )

寫完之後好像隨隨便便就可以講恐龍常識了耶!!!(臭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ng0714 的頭像
    ling0714

    姬麻咩七淘

    ling07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