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專案包含了所有的工作,確保僅有完成專案所需要的工作。
※專案範疇管理的關鍵概念:範疇-產品範疇與專案範疇
產品範疇 | 專案範疇 | |
定義 | 產品、服務或成果所具有的「特徵或功能」 | 產出具有「特徵或功能」的產品、服務或成果所執行的工作。有時也包括產品範疇。 |
衡量完成的依據 | 產品需求相關文件 | 專案管理計畫書 |
※生命週期
預測式方式 | 調適性方式(利害關係人持續參與) | |
專案可交付成果的定義 | 開始時即明確定義,要變更需逐步管理 | 需求不斷演化、不確定性高。多次迭代,每個迭代開始時詳細定義及核准 |
規畫 | 規劃過程組:蒐集需求、定義範疇、建立工作分解結構。若要更新則進CCB | 整體範疇被拆成產品待辦清單(Product Backlog),每個迭代選擇哪些優先項目產出,並進行:蒐集需求、定義範疇、建立工作分解結構 |
監視與管制 |
確認範疇:每個可交付成果完成或階段審查時執行 管制範疇:持續性的過程 範疇基準(專案範疇說明書、WBS、WBS說明書):核准後要修改需進CCB |
每個迭代重複執行:確認範疇、管制範疇 |
比較基礎 | 範疇基準 | 代辦清單 |
※需求:產品、服務或成果需達到的狀態或能力,以滿足協議或其他正式的規格。
※8.3管制品質所產出的「已驗證的可交付成果」(Verified Deliverables)經5.5 確認範疇正式接收後才成為「已接受的可交付成果」(Accepted Deliverables)。
※利害關係人在規畫或更早的啟始階段參與並提供需求相關的投入,才可在管制品質時評量可交付成果的性能及建議必要的變更。
※趨勢、新興的實務作法:與商業分析專業人員協作(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
※裁適的考量因素:知識與需求管理、組織的確認與管制機制、開發手法、需求穩定度、組織治理。
※在敏捷式/調適性環境的考慮因素:開始階段的需求不斷演化、高風險、相當不確定;花較多的時間建歷過程持續探索與細緻化。
※Note:專案章程+需求文件 --(定義範疇)--> 專案範疇說明書 --> WBS --> 範疇基準
5.1 規劃範疇管理(Plan Scope Management) [規劃過程組]
說明「專案與產品範疇」如何被定義、確認與管制,為專案提供如何管理範疇的指導原則與方向。執行一次或在事先訂好的時機點進行。
Input | T/T | Output |
1. 專案章程 2. 專案管理計畫書
3. 企業環境因素 4. 組織過程資產 |
1. 專家判斷 2. 資料分析 3. 會議 |
1. 範疇管理計畫書 2. 需求管理計畫書 |
OUTPUT
1. 範疇管理計畫書(Scope management plan):制定詳細專案範疇說明書的過程;從詳細的專案範疇說明書促成建立工作分解結構的過程、建立如何維護予核准範疇基準的過程;具體說明如何正式接受已完成之專案產物的過程。
2. 需求管理計畫書(Requirements management plan):需求如何規劃、追蹤與報告;構型管理活動;優先度排序過程;使用的量測指標與理由;反映出哪些需求屬性將被列入追訴矩陣的追溯結構。
5.2 蒐集需求(Collect Requirements) [規劃過程組]
決定、紀錄及管理利害關係人之需要與需求,以符合專案目標;提供定義與管理專案範疇、產品範疇之基礎。執行一次或在事先訂好的時機點進行。
Input | T/T | Output |
1. 專案章程 2. 專案管理計畫書
3. 專案文件
4. 商業文件
5. 協議 6. 企業環境因素 7. 組織過程資產 |
1. 專家判斷 2. 資料蒐集
3. 資料分析
4. 決策制定
5. 資料呈現
6. 人際關係與團隊技巧
7. 系統關聯圖 8. 雛型 |
1. 需求相關文件 2. 需求追溯矩陣 |
§利害關係人的積極參與、並細心地決定、紀錄、管理這些需求對專案的成功影響很大。
§需求被涵蓋於「範疇基準」,專案開始執行時就可被衡量。
T/T
2. 資料蒐集
※焦點團體(Focus groups):預審合格的利害關係人及主題專家,有訓練過的主持人,反映會比一對一訪談熱烈。[Faciliated group - 跨領域的專家]
※問卷調查:有系統的問題設計,可快速累積大量的回饋意見。
※標竿比對:與值得學習的組織,比對其過程與操作方式。
5. 資料呈現
※親和圖法(Affinity diagram):將想法歸類群組。
※心智圖法(Mind mapping):無限衍伸,反應共同與差異性。
6. 人際關係與團隊技巧
※觀察/交談:直接觀察個人在環境中,如何完成其工作及其過程。工作影子(Job shadowing),亦可由觀察者實際執行,發掘隱藏需求。
※促進:邀集關建利害關係人,快速定義「跨功能需求」。不同產業有不同的技巧:聯合應用設計/發展會議(Joint Application Design/Development, JAD)、品質機能展開(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使用者故事(User Story)。
7. 系統關聯圖(Context diagram):範疇模型的範例,將產品範疇以視覺化的圖型呈現,展現專案成果予其他系統、人的互動。
8. 雛型(Prototypes):有形的模型,可避免抽象的方式討論需求。可接受回饋反覆修正模型達到逐步精進的效果。其他模型技術:分鏡表(Storyboarding)。
OUTPUT
1. 需求相關文件(Requirements documentation):格式可以是一個清單,從一開始高層次的描述到後來越趨詳盡。需求分類:
※商業需求(高層次需求)
※利害關係人需求
※解決方案需求(分功能性及非功能性,後者如產品的安全性、保密性)
※過渡性(移轉)與就緒需求(從現有狀態轉移至未來狀態,如資料轉換與訓練需求)
※專案需求(滿足專案行動、過程,如里程碑日期、協議責任)
※品質需求(確認產出及其他需求的條件或限制,如測試、驗證、確認)
2. 需求追溯矩陣(Requirements traceability matrix):格式為一個表格,將產品需求從開始連結到結束,內容包括:營運需要、機會與目標;專案目標;專案範疇/WBS可交付成果、產品設計、產品開發、測試策略與測試情境;高層次的需求到更詳細的需求。需含有獨特的識別碼,版本、現況等資訊。
5.3 定義範疇(Define Scope) [規劃過程組]
發展專案與產品詳盡說明的過程,說明產品、服務或成果的界限與允收準則。高度反覆執行。
Input | T/T | Output |
1. 專案章程 2. 專案管理計畫書
3. 專案文件
4. 企業環境因素 5. 組織過程資產 |
1. 專家判斷 2. 資料分析
3. 決策制定
4. 人際關係與團隊技巧
5. 產品分析 |
1. 專案範疇說明書 2. 專案文件更新
|
§利害關係人的積極參與、並細心地決定、紀錄、管理這些需求對專案的成功影響很大。
§需求被涵蓋於「範疇基準」,專案開始執行時就可被衡量。
§迭代式生命週期方案:先發展整體高層次需求,詳細的範疇在每個迭代中定義。
T/T
5. 產品分析:定義產品和服務。獲得高階需求後,將需求分解到設計最終產品所需具備的詳細程度。ex. 產品分解、需求分析、系統分析、系統工程、價值分析、價值工程(以最低成本滿足產品、服務需求的方法)。
OUTPUT
1. 專案範疇說明書:包含專案範疇描述(詳細的、逐步精進)、可交付成果(完成過程、階段、專案所必需產生的)、允收準則(Acceptance Criteria,可交付成果被接收前,必須滿足的條件)、專案排除事項(不含的項目,防止範疇潛變)。
5.4 建立工作分解結構(Create WBS) [規劃過程組]
將專案可交付成果與專案工作細分為較小、較容易管理的組件(Components);為專案所應交付的內容提供架構(Framework)。執行一次或在事先訂好的時機點進行。
Input | T/T | Output |
1. 專案管理計畫書
2. 專案文件
3. 企業環境因素 4. 組織過程資產 |
1. 專家判斷 2. 分解 |
1. 範疇基準 2. 專案文件更新
|
§WBS:組織、定義專案的全部範疇,為科層式分解(Hierachical Decomposition),顯示已獲准之專案範疇說明書中具體的工作。
§工作包(Work Package):WBS最底層所含蓋的預定工作,歸類數個相關活動(Activity,這才是規劃時程、成本的基礎),以便排程、估算、監視及管制工作。
§工作:在WBS裡指的是活動成果的工作產品或可交付成果,非活動本身。
T/T
2. 分解:將專案可交付成果與專案工作細分為較小、較容易管理的組件之技術。需包含下列活動:辨識與分析可交付成果與相關工作;結構化與組織化工作分解結構(編排方法);分解上層的工作分解結構為低層的細部組件;發展與分派工作分解結構組件的識別碼(Identification Code) - 確定每個工作分解結構所在的層次;驗證可交付成果之分解程度的適當性。
※分解的方法:自上而下法、運用組織之指導方針、使用WBS範本、自下而上法。
※出騎實還無法預估未來明細的可交付成果,故通常等到可交付成果或子專案認可後才發展WBS細節,稱為湧浪規劃法(Rolling Wave Planning)。
※正確性:下層之WBS組件恰可以整合成其對應之上層WBS組件。沒有遺漏、也沒有額外工作,100%法則。
OUTPUT
1. 範疇基準:為三個文件的核準版:專案範疇說明書、工作分解結構、工作分解結構說明表。做為管理實際狀況之比較基準,核准後只能經由正式變更程序修改。組件包含:
※專案範疇說明書
※工作分解結構
※工作包(Work Package):WBS最下一層的工作,有獨一的識別碼;數個工作包組成一個管制帳戶(管理管制點),整合後的資料用以與實獲值相比。
※規劃包(Planning Package):低於管制帳戶,高於工作包的WBS組件;有已知的工作內容,但沒有詳細的時程活動。(工作包的前身)
※工作分解結構說明表:針對每個WBS組件,提供更詳細的可交付成果活動與時程之文件。
5.5 確認範疇(Validate Scope) [監視與管制過程組]
正式允收已完成的專案可交付成果的過程。使允收過程更為客觀(Objectivity),並透過確認每個可交付成果,以提高最終產品、服務或成果被允收的機率。視需求、定期執行之。
Input | T/T | Output |
1. 專案管理計畫書
2. 專案文件
3. 已驗證的可交付成果 4. 工作績效資料 |
1. 檢驗 2. 決策制定
|
1. 已接受的可交付成果 2. 工作績效資訊 3. 變更申請 4. 專案文件更新
|
§確認範疇與管制品質的差別:
管制品質(QC) | 確認範疇 | |
時機 | 平常 | 最後/視需求 |
對象 | 零組件 | 整體可交付成果 |
目的 | 零組件有沒有做對 | 可交付成果是否可被接收 |
英文 | Verified | Accepted or Validated |
T/T
1. 檢驗:決定工作及可交付成果,是否符合需求與產品允收準則。亦稱:審查(Review)、產品審查、稽核(Audit)、逐步解說、現地勘查(Walkthroughs)。
OUTPUT
1. 變更申請:已完成、未獲正式接受的可交付成果,配合書面紀錄並註明未接受理由;可能需要提出變更申請,以進行缺陷修復(Defect Repair)。
5.6 管制範疇(Control Scope) [監視與管制過程組]
監視專案與產品範疇狀態,並管理範疇基準變更的過程。確保所有的變更申請、建議的矯正措施或預防措施都經由「進行整合變更管制」過程執行。整個專案期間都要執行本過程。
Input | T/T | Output |
1. 專案管理計畫書
2. 專案文件
3. 工作績效資料 4. 組織過程資產 |
1. 資料分析
|
1. 工作績效資訊 2. 變更申請 3. 專案管理計畫書更新
4. 專案文件更新
|
§避免未經管制的產品或專案範疇擴充,稱為「範疇潛變」(Project Scope Creep)。
OUTPUT
1. 工作績效資訊:包含已辨識的範疇變異及其原因,變異如何影響時程或成本,及對未來範疇績效的預測。
2. 變更申請:可能產生:分析專案績效,可能產生範疇基準、時程基準、專案管理計畫書其他成分的變更申請,將經由「進行整合變更管制」,進行審查與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