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利害人關係管理包含:
§識別能夠影響專案、或會受專案影響的人員、團體或組織。
§分析利害人的期望、評量對專案或受專案影響的程度,制定合適的管理策略,有效促進利害關係人支持專案決策、規劃和執行。
※利害關係人可能正面或負面影響專案,或受專案正面或負面影響;其對專案工作或成果也可能有限度的或重大的影響。
※專案經理與團隊,是否正確辨識及以適當方法讓利害關係人參與,可以影響專案成功或失敗;利害關係人滿意,必須備定義及管理,且視為專案目標。
※在專案章程被批准,專案經理被委任及團隊開始組建後,盡早開始辨識利害關係人並促進利害關係人參與,且這過程必須反覆執行:
§持續與利害關係人溝通,了解需求與期望
§處理發生之議題
§管理關注項目衝突
§促成利害關係人適當參與專案決策與活動
§至少需審查、更新的情況:生命週期各階段、現有利害關係人離開專案、新的利害關係人加入專案、組織有重大變化、利害關係人群體發生重大變化。
※趨勢與新興的實務作法:
§利害關係人定義更寬廣。
§確保專案團隊所有成員都加入利害關係人參與活動。
§審查利害關係人社群,通常與審查個別專案風險平行處理。
§「共同創造」(Co-creation)觀念,強調把有影響力的利害關係人納入團隊,做為夥伴。
§擷取有效管理利害關係人的價值
○正面價值:利害關係人對高層次活動的支持而獲得的效益
○負面價值:不能有效的讓利害關係人參與,導致產品召回或組織、專案聲譽損失的實際成本
※裁適的考量因素:利害關係人的多元化、利害關係人關係的複雜度、溝通科技。
※在敏捷或調適性環境中需要考慮的因素:變更程度大,需利害關係人主動加入與參與;共同創造,可導致更多利害關係人加入,且提高滿意度;保持與利害關係人的互動,降低風險與成本;提高資訊透明度,加速分享;邀請利害關係人參加會議,以盡快發現議題。
13.1 辨識利害關係人(Identify Stakeholders) [起始過程組]
辨識與分析利害關係人相關資訊,使專案經理對利害關係人參與訂出適當的專注程度。視需要定期執行。
Input | T/T | Output |
1. 專案章程 2. 商業文件
3. 專案管理計畫書
4. 專案文件
5. 協議 6. 企業環境因素 7. 組織過程資產 |
1. 專家判斷 2. 資料蒐集
3. 資料分析
4. 資料呈現
5. 會議 |
1. 利害關係人登錄表 2. 變更申請 3. 專案管理計畫書更新
4. 專案文件更新
|
§第一次通常發生在專案章程發展前、或在發展完畢核准的同時。
§視需求重複,必須執行時機:每個階段開始時、專案或組織有重大變更時。
§重複執行時,專案管理計畫書與專案文件都必須再查閱。
T/T
3. 資料分析:
※利害關係人分析(Stakeholder analysis):獲得利害關係人名單及相關資訊:組織職位、專案角色、利害關係(包含關注項目、所有權、知識及貢獻)、期望、態度、所關注的專案資訊。
4. 資料呈現:
※利害關係人匹配/呈現(Stakeholder mapping/representation):利害關係人的分類
§權力/關注網格(Power/Interest Grid):授權程度(權力)與關切程度(關注項目)
§權力/影響力網格(Power/Influence Grid):授權程度(權力)與影響專案成果的能力(影響力)
§衝擊/影響力網格(Impact/Influence Grid):主動涉入(影響力)與隊專案規劃與執行變更的能力(衝擊)
§關係利害人立方體(Stakeholder cube):三個元素,更精緻化。
以上都適合小型專案,關係利害人簡單。
§顯著模式(Salience Model):依據權力(Power)、急迫性(Urgency)、合理性(Legitimacy)的評量結果分類,適合用於龐大複雜的利害關係人社群。
§影響力來自的方向(Directions of influence):對專案工作或團隊的影響方位進行分類:上方(高層)、下方(暫時性團隊或專家)、外部(供應商或社會大眾)、橫向(PM的同儕)。
§優先順序(Prioritization):有為數眾多的利害關係人且常常變更、關係利害人與專案團隊或其社群內部複雜時,必須排定優先順序。
13.2 規劃利害關係人參與(Plan Stakeholders Engagement) [規劃過程組]
發展使利害關係人參與專案的方式,與利害關係人有效益的互動,認知專案利害關係人多樣性的資訊需求。利害關係人社群變化時,予以審查與更新。
Input | T/T | Output |
1. 專案章程 2. 專案管理計畫書
3. 專案文件
4. 協議 5. 企業環境因素 6. 組織過程資產 |
1. 專家判斷 2. 資料蒐集
3. 資料分析
4. 決策制定
5. 資料呈現
6. 會議 |
1. 利害關係人參與計畫書 |
§第一次通常發生在專案章程發展前、或在發展完畢核准的同時。
§視需求重複,必須執行時機:每個階段開始時、專案或組織有重大變更時。
§重複執行時,專案管理計畫書與專案文件都必須再查閱。
T/T
5. 資料呈現:
※利害關係人參與評量矩陣(Stakeholder engagement assessment):將利害關係人現有參與程度與促成專案程的的期望程度比對。程度可分為:不知(Unaware)、抗拒(Resistant)、中立(Neutral)、支持(Supportive)、領導(Leading)。
OUTPUT
1. 利害關係人參與計畫書(Stakeholder engagement plan):定義有效促使利害關係人參與的管理策略與必須採取的行動。
13.3 管理利害關係人參與(Manage Stakeholders Engagement) [執行過程組]
與利害關係人溝通與工作,以符合期望與需求、處理議題,促成利害關係人適當的參與過程。整個專案都要執行之。
Input | T/T | Output |
1. 專案管理計畫書
2. 專案文件
3. 企業環境因素 4. 組織過程資產 |
1. 專家判斷 2. 溝通技巧
3. 人際關係與團隊技巧
4. 基本規則 5. 會議 |
1. 變更申請 2. 專案管理計畫書更新
3. 專案文件更新
|
§使專案經理能提升利害關係人支持度、也使來自利害關係人的阻力最小化。
§經由磋商與溝通,管理利害關係人期望。
§處理任何風險或潛在的與利害關係人管理相關的關切事項,並預期未來可能由利害關係人造成的議題。
§澄清並解決已被辨識的議題。
§確保利害關係人清楚了解:專案目的、目標、效益與風險,以及利害關係人的貢獻如何增強專案的成功。
T/T
2. 溝通技巧:
※回饋(Feedback):蒐集利害關係人對於各種專案管理活動與關鍵決策的反應。
4. 基本規則(Ground rules):對於團隊成員所應有的行為準則,如不要提早下班。如同團隊章程記載的基本規則。
13.4 監視利害關係人參與(Monitor Stakeholders Engagement) [監視與管制過程組]
監視專案利害關係人關係,並修訂利害關係人參與策略與計畫。整個專案都要執行之。
Input | T/T | Output |
1. 專案管理計畫書
2. 專案文件
3. 工作績效資料 4. 企業環境因素 5. 組織過程資產 |
1. 資料分析
2. 決策制定
3. 資料呈現
4. 溝通技巧
5. 人際關係與團隊技巧
6. 會議 |
1. 工作績效資訊 2. 變更申請 3. 專案管理計畫書更新
4. 專案文件更新
|
§專案發展與環境變化時,維持或提高利害關係人參與活動的效率與效能。
留言列表